1943年12月的一个寒冷清晨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的镇长李成安起床后,推开门时发现门缝下夹着一封信。他疑惑地俯身捡起信封,谨慎地扫视了一眼门外,确认没有什么异常,便转身回屋拆开信封。信纸很薄,内容却让他顿时脸色一变。他只扫了一眼,便不禁冷笑出声。这封信来自当地的武工队,信中明确警告他,若继续充当汉奸,背离人民,就必将付出沉重代价。信中还列举了抗日救国的宏大道理,并宣称若他悔过自新,人民还会给予原谅。
李成安看着这信,轻蔑地哼了一声,心里暗自嘲笑:“原谅我?我需要你们的原谅吗?”如果这封信是在一年前送到他手中,李成安或许会有所忌惮,认真考虑如何为自己留个后路。但如今,他觉得武工队根本没有能力威胁到自己,这场博弈对他而言已经无关痛痒了。
回溯至1942年初,抗日战局迅速恶化。由于八路军主力的撤退和日军数次扫荡,旗下营周围的抗日力量愈发衰弱。一些伪军和汉奸的气焰越来越嚣张,他们不再低调行事,甚至开始公然与地方武工队为敌。为了保障京包线上的物资运输通道,确保我军能够获得急需的生活物资,地方武工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曾两次派遣精英队伍深入敌占区展开秘密行动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尽管武工队勇往直前,这两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。第一次行动由王长胜指挥,他带领的队伍潜伏在陈池窑子村不到半年,就被敌人察觉并包围,最终所有队员英勇就义。第二次行动,由胡润怀带队,胡润怀化名“老白”潜伏在镇上,但不幸在1942年八月底暴露,随后在水泉沟附近与敌人展开激烈交战。最终,胡润怀和队员们壮烈牺牲,他本人腹部中弹昏迷,醒来后被俘,在狱中坚贞不屈,最后以自尽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由于武工队屡战屡败,旗下营的敌伪势力愈发嚣张。李成安收到这封劝诫信时,心中早已不屑一顾,他直接回信说道:“你们敢进旗下营来,要什么有啥,不敢进来,什么也没有!”
看到李成安态度坚决,武工队并没有退却,随即决定第三次出击,这一次的目标明确——彻底铲除李成安这个最大的汉奸。在行动前,带队的张世昌专门给李成安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李镇长,抗日的胜利与否,与你旗下营无关,我们照样能生存下去,抗日必将胜利。你不用害怕什么,我们只要你的一命!”
李成安看到这封信,冷笑一声,并未把这番话放在心上,他根本不相信那些人敢闯入由日伪军重兵把守的旗下营。然而,他没有料到的是,虽然武工队进驻不易,但要想抓他出来,却并不困难。
1944年正月初九,武工队在东河子西沟村得到了一个重磅情报:李成安当天回家准备办事宴,而他所住的村子距离旗下营仅五里多路。接到消息后,张世昌带领队员们冒着雪夜出发。当天夜里,恰逢一场大雪,雪花如鹅毛般飘洒,几乎铺天盖地。
张世昌与李招龙等队员冒雪行进,沿着小路和沟梁,一路前行。直到深夜,他们才抵达李成安的住处,寒风刺骨,大家的鞋袜都已结冰。张世昌踏上队员的肩膀翻入院内,随后迅速打开门栓,悄然进入屋内。
他们推开正房门,手电筒的光束照在大炕上,李成安正熟睡着。光线亮起,李成安猛然醒来,惊讶地看到几位身影站在屋门口,他赶紧爬起身,模糊中说道:“老总们,快上炕。”他急忙起身穿衣并点亮灯,准备招待来客。
“李镇长,快穿衣服吧。”张世昌冷冷地说道,“你不认识我了?”李成安望了望,还是摇了摇头,“不认识。”
“我是给你写信的张三白。”张世昌掏出手枪,扬了扬。
李成安听后浑身一震,声音颤抖着求饶:“张先生,只要你说要什么,我什么都能给你!”
“今天我们什么也不要,快穿衣服,走!”张世昌催促着。
李成安的大儿子也跑了出来,显然听到了他们的对话,急忙说道:“张先生要什么,我们一定尽量办到!”
然而,张世昌没有回应他的话,而是让队员们拉住李成安,准备带他走。“你们要去哪儿?”李成安的儿子焦急地问道。
“你不用管,记住,明天到旗下营东门外去收尸就行。”张世昌冷冷地回应,带着李成安离开。
在漫天大雪中,张世昌带领队员们押着李成安走向旗下营的东门。天色渐亮,李招龙有些犹豫,低声问道:“老张,是不是走错了?这可是旗下营的方向。”
张世昌点点头,沉声说道:“不会错的。”
终于,他们来到旗下营东门附近。张世昌停下脚步,拔出手枪,对着李成安说道:“你这个民族败类,认贼作父,卖国求荣。今天,我代表祖国,代表抗日民主政府执行死刑!”
李成安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他不再挣扎,面如土色,瘫软地跪了下去,哀求道:“饶命……”
“砰!”一声枪响,李成安倒在了雪地里,仿佛一条死狗。张世昌上前补上一枪,确保李成安彻底死去。
李成安的死震撼了当地的敌伪汉奸,他们开始感到惶恐不安。一些伪军和汉奸开始收敛言行,悄悄寻找机会与我方武工队接洽,试图为自己争取一条生路。像后来被称为“白皮红心”的乡长们——胡三刚、贾孟栓、郭民根等人,正是在这一事件后彻底觉醒。
在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里,正是无数无名的草根英雄在黑暗中挺身而出,最终他们的名字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,虽然被遗忘,但却永远铭刻在抗战的历史画卷上,成为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感谢阅读,我是青史如烟,专注于小众历史和草根英雄的故事。本文为《革命珍闻录》之第417篇,欢迎大家关注并翻阅往期精彩内容,欢迎评论、转发,共同传播正能量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