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中后期,沿海地区的倭寇猖獗,他们不仅进行掠夺,还涉足走私,成为朝廷最棘手的边患之一。面对这群凶狠的海盗,明军多次溃败,兵力散乱,难以有效抵抗。然而,戚继光却屡战屡胜,令倭寇闻风丧胆,不敢轻易侵扰。按理说,这样的军事英才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和器重,可令人惊讶的是,到了万历十三年,戚继光却被罢官,遭到皇帝的冷落。究竟缘由为何?
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朝廷任命的官员,虽为官员,但因明朝俸禄微薄,加之他为清廉官吏,家境十分拮据。自幼,戚继光便对军事产生浓厚兴趣,父亲也十分支持他的志向,不仅引导他正确发展兴趣,还亲自教导他文化知识。因此,戚继光不仅是一名卓越的将领,书法与文学修养也颇为深厚。戚景通对儿子要求严苛,时刻教导他要廉洁奉公,忠孝两全,做人正直。
17岁时,戚继光承袭父职,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。目睹山东沿海倭寇肆虐,残害百姓,戚继光满腔愤怒,挥笔写下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誓言。虽然理想壮丽,但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的打击。后来,他被任命负责蓟昌保定的练兵事务,肩负保卫京城北大门的重任,可见朝廷对他的初步器重。然而,当他提出训练十万兵力、筹集粮草和制造武器的计划时,却遭遇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。以国家财政紧张为由,他的请求被大幅削减,最终只获准拥有三万士兵。实际上,朝廷对他并不信任,担心他聚集过多兵力会对朝廷构成威胁。
展开剩余82%面对挫折,戚继光的信心受到打击,但他依然努力训练军队。随后,他的职位也被调换,从掌控蓟州、昌平、保定三地总兵权力,降级为蓟镇总兵,与昌平、保定总兵同级。看着自己的权力被削弱,戚继光难掩心中郁结和愤慨,深感相比边疆的倭寇,朝廷内部那些掣肘他发展的官员更让人头疼。从此,他逐渐改变了心态,认识到在腐败的朝廷体制中,若坚守原则、不随波逐流,必然受到打压,难以施展抱负。
因此,戚继光开始主动调整策略,积极与文臣打交道,试图寻找政治上的依靠,甚至不惜行贿。他慧眼识人,选择张居正作为自己政治上的靠山。那时张居正尚只是一名翰林院的普通官员,尚未登上权力巅峰。戚继光或许因身份低微,看到张居正是少数能拉近关系的人物,也可能被张居正敏锐的政治眼光所吸引,认定他未来必成大器,便决意投靠。
戚继光的巴结与送礼没有白费,张居正在1553年推荐他担任署都指挥佥事,派遣他抵御山东倭寇。张居正之所以接受戚继光的献媚,一方面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,愿借其助力壮大自己势力,另一方面也因两人身世相似。张居正出生贫寒,自幼聪慧却经历坎坷,饱尝世态炎凉。辽王朱宪不学无术,嫉妒张居正的才华,竟在庆贺他中举时毒死其祖父。张居正能走到今日,得益于顾璘、徐阶等贵人提携,对贵人之恩铭记于心,因而愿意给予戚继光这样一个遭受文官压制的武将机会。
正如俗话所说“朝中有人好办事”,随着张居正步步高升,戚继光的军中地位日益稳固。万历皇帝即位时,张居正已成为内阁首辅,对戚继光提出的多项军事和边防建议给予全力支持。那么,戚继光具体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呢?
首先是抗击倭寇。戚继光亲自组建并率领戚家军,在东南沿海一带猛烈打击倭寇,立下赫赫战功。在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个朝代,他保卫海疆安全,累计斩杀倭寇超过十万人次。
其次是武器革新。明军装备落后,戚继光着力改进旧式武器,并引进新式武器。例如,明军的火枪口径不一,常造成爆炸事故。戚继光对火枪统一标准进行严格规范,包括长度、重量、口径和内膛尺寸,同时制定装药和使用规程,大大减少了炸膛事故。针对葡萄牙传入的火炮“佛郎机”,因工艺不规范而导致威力不足或炮体损坏,戚继光通过调整口径和规范制作流程解决了问题。他还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,改良弓箭、镋钯等传统武器,使其克制敌军。此外,他发明了“自犯钢轮火”地雷,常与石炮搭配使用,埋设于城墙下或敌军集结处,待蒙古骑兵踩中即被炸伤。正是凭借这些创新武器,戚继光成功击退蒙古骑兵,因功被封为太子太保。
第三是军事著作。戚继光将多年实战和练兵心得结集成两部兵书,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,对后世军事发展影响深远。
张居正全力支持戚继光的改革,无论是资金、兵员还是武器配备,只要戚继光提出需要,张居正都在皇帝面前为他争取资源。戚继光在军事改革上的诸多举措,也是依靠张居正的鼎力支持。明朝边境素有御史巡逻的传统,但这些巡逻常干扰将领训练兵士。戚继光曾向朝廷反映此弊端,张居正遂巧妙撤销这些巡逻机构,减少干扰。若朝中有人欲构陷戚继光,张居正也会及时将相关官员调离或罢黜,确保戚继光能施展才能。
戚继光同样懂得感恩,平时不仅孝敬张居正,还在张居正回乡奔丧时派兵护送,保障其安全。张居正为防止戚继光遭到不测,特命门生梁梦龙做戚的直接上司,确保其不会受难。由此可见,戚继光与张居正相互扶持,成为朝中著名的黄金搭档。
万历十年,张居正去世,万历皇帝开始大力清算张居正的“朋党”势力。张居正死后四天,御史弹劾其举荐的潘晟,潘晟被罢官,这一连串动作向朝中文武大臣昭示张居正已失宠。张居正虽改革有成,令国库增收数百万两白银,粮食十年无忧,修筑长城,稳定边防,但因得罪权贵且家藏巨额财富,成为万历皇帝打击的重点。皇帝不仅搜查张家财产,还剥夺其家族的官爵和荣誉,将家属流放或致死。舆论压力之大,甚至差点让万历皇帝下令开棺鞭尸。
万历皇帝为何如此痛恨张居正?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受其严厉管教;另一方面因张居正掌权专断,万历长大后不愿受制,故意抹黑其形象,防止臣子效仿。戚继光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,自然被归为“朋党”。但鉴于戚继光战功卓著,杀之不易,且他无大罪,朝中多有不同意见。最终,在张鼎思建议下,万历皇帝将戚继光调往广东,三年后朝臣再度弹劾,他被彻底罢官。
戚继光无奈返乡,时年已57岁。两年后,御史傅光宅曾推荐他复出,遭皇帝怒斥并罚俸两月,昭示其永远不得重用。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出身将门,是其父的旧部,武艺高强,性格刚烈,戚继光对她既敬且畏。王氏虽勇猛,也极力支持丈夫抗倭事业,二人关系总体和睦。然而因王氏未能为戚继光生育儿子,戚继光心中极为不安,认为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于是秘密纳了三名妾室,生下五个儿子。王氏得知后愤怒异常,持刀大骂。最终,在戚继光苦苦哀求下,她勉强接受过继妾室子嗣。可惜王氏的儿子夭折,戚继光又失官,王氏愤然离家,并携带全部家产离去。
被遗弃的戚继光晚年凄凉,囊中羞涩,生活困顿。六十岁时病逝,终结了这位历经十余年抗倭与蒙古民族英雄的一生。他的光辉业绩虽载入史册,但其晚景却令人唏嘘不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